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道场 > 照明 >

任爱光:用市场手段化解LED产能过剩,引导理性投资

发布于 2015-09-29
来源:中国家居电气网
编辑:海天
浏览:

      

      2015年9月25日,由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LED显示应用分会、中国半导体照明/LED产业与应用联盟、中国电子报社共同主办的2015中国LED应用发展高峰论坛暨2015全国LED显示应用技术信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集成电路处处长任爱光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

      他认为,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LED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亮点,产业创新能力、关键设备和材料国产化、产业集聚发展、综合标准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知识产权相对缺失、产能结构性过剩等问题仍然影响着我国LED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他建议,下一步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促进LED行业健康发展:第一,要继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第二,通过市场拓展化解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第三,加强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推进行业品牌建设;第四,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引导理性投资。
 
      LED芯片发光效率达到国际主流水平
 
      从目前我国LED产业发展情况看,一是我国LED产业高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亮点。国内LED照明市场渗透率从10%左右提高到16.4%;2014年全国LED产值3507亿元,较2013年增长36%。其中芯片138亿元,封装517亿元,应用产品2852亿元。
 
      二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芯片发光效率达到国际主流水平,硅衬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内基于蓝宝石衬底的功率型器件发光效率提高10流明/瓦(lm/W),超过160lm/W;;基于硅衬底的功率型器件发光效率达到140lm/W,走在世界前列,并实现批量生产;碳化硅衬底材料技术实现突破,有望打破美国科锐公司一家垄断的局面;指示、显示用芯片国产化率超过90%,LED芯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三是关键设备和材料国产化取得突破,产业链不断完善。MOCVD设备开发成功,原材料国产化替代步伐加快,刻蚀机、清洗机等配套设备实现销售。国产刻蚀、溅射、清洗等设备开发成功,通过生产线工艺考核验证并实现销售;高精度快速光谱仪、分布光度计等检测仪器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技术难度最大的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设备(MOCVD),已有多家企业开发出产品,并投入生产线使用;高纯金属有机源(MO源)、蓝宝石衬底、荧光粉等主要材料实现大规模供应。
 
      此外,我国LED产业还呈现出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珠三角成为我国最大的LED产业聚集区;涌现了一批骨干企业,受到资本市场关注,上市企业约40余家;企业间的联合、并购和重组日趋活跃;应用领域逐步扩大,产业链互动更加紧密等现象。
 
      LED产业协同创新氛围正在形成
 
      工信部通过积极开展工作,近年来LED产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方面,LED产业协同创新氛围正在形成,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工信部近年通过电子发展基金等渠道,支持LED/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注重引导产业链联合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围绕室内照明、室外照明、LED显示屏、LED背光源等应用领域,聚焦MOCVD关键设备和关键材料等重点环节,引导和集中支持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共性技术。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与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二局建立了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对接的工作机制,支持骨干企业发展。目前,骨干企业间初步形成了战略协作和联合创新的发展局面。
 
      另一方面,综合标准化步伐加快,检测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工信部半导体照明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截至2014年年底完成了37项标准立项,发布了12项新标准。综合标准化体系涉及标准从193项增加到268项。已经发布实施的LED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81项,正在研究制定的107项。
 
      此外,还开展海峡两岸LED共通标准制定和测试方法对比;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组织部署了相关专利预警分析等课题;支持多家国家级检测机构建设,提升光、电、色、热参数及光强空间分布特性等方面的检测能力。
 
      部分中小企业关停并转不可避免
 
      虽然LED行业发展较快,但未来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中低端产品比重大。技术创新仍存在广阔空间,提高产品性价比是关键。智能照明系统成为当前的发展热点,需要加以关注。
 
      知识产权成为阻碍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的制约因素。在我国LED产业链中,外延与芯片制造环节的知识产权能力最为薄弱,这一领域的专利数量约2000件,只占全球专利数量的5%。蓝宝石、碳化硅和硅衬底三条核心技术路线有两条掌握在美、日手中,国际厂商通过专利交叉授权等手段对高端技术和市场进行垄断,国内虽已在硅衬底技术路线方面实现了原始创新,但产业化进程有待加快。除技术因素外,知识产权障碍导致国内LED终端企业不敢大量采用国产芯片。
 
      行业进入整合关键期,部分中小企业关停并转不可避免。自去年以来,行业发生10多起整合案例,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既消化了部分结构性过剩产能,也提升了自身实力。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逐渐提高的行业门槛,也导致部分中小企业倒闭。
 
      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亟待加强,同时要关注生物安全。目前市场上LED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产品多、价格乱,标准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购买的信心,加之消费者对于LED照明产品蓝光危害认知不足,给LED照明技术的推广带来了不利影响。主要原因是LED产业下游行业门槛低,多为中小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了价格战,企业的产品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差,行业集中度不高,几乎没有一家照明企业市场份额超过5%。
 
      通过市场手段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
 
      下一步,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促进LED行业健康发展。
 
      第一,要继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利用电子发展基金等渠道,支持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通过协同创新,持续提升芯片、器件性能,提高芯片国产化率。支持关键成套国产设备的验证与工艺开发,提升产品性价比,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二,通过市场拓展化解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做大室内外通用照明市场,发展液晶背光源市场,开拓智能照明系统和生物照明等新应用。支持企业技术升级,推动中低端产能向中高端产能转化,破解结构性产能过剩。
 
      第三,加强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推进行业品牌建设。我国半导体照明的标准化工作从192项标准,目前做到了268项,未来的重点是继续完善半导体照明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围绕细分领域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分析,制定具体应对策略。依托国家级检测机构开展联合检测工作,推动产品质量提升。
 
      第四,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引导理性投资。通过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相结合,以资本为纽带,加强产业资源整合,创造一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鼓励企业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提升企业综合效益。发挥产业联盟的作用,宣传产业规律、风险,引导理性投资。
 

最新推荐